管理视线
资料搜索
我的经商滑铁卢
发布时间:2012-05-14 点击数:418
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个开店的梦——做个悠闲的小老板,想必一定很有趣。我曾经买回一批商业经营要诀的书籍,恶补半个月后,觉得自己很适合开店:本钱充足、顾客稳定、路线明晰、还有名人效应做后盾……
我在东单市场4楼租下三间并排的门面,精心装修,开了一家服装店。招牌是自己亲笔书就的三个大字——蓝莲花。
服装店选址在4楼,是因为5楼是ktv、电影院、特卖场,乘直达电梯在5楼消费后的顾客,一般都会乘手扶梯逛下来。“蓝莲花”正对着手扶梯出口,这种布局,商业书上叫“淋浴效应”。
店里的背景音乐也有讲究,平时,我们播放的是节拍轻柔舒缓的古典乐,目的是延长顾客在店内的挑选时间。等人多或促销时,音乐就换成快节奏的摇滚,这种节拍能加速顾客做出购买决定。
照搬了这些商业理论,我自信满满地开业了。
开店前,我就想好要走奇货可居路线,衣服尽量保证一种款式只进一件。货源定在欧美、香港。
每次出国前,我会请关系不错的造型师喝咖啡,聊聊当季服装的流行趋势。到了国外,遇到那些有争议的时装款式,我就掏一个素描本,挂在店里的墙上。遇上自认适合自己风格的顾客,我们先下订单,再联系服装店邮购。
但是,由于我偏爱同色服装,而且喜欢比较素的颜色,进货时,我会按自己的喜好挑选。于是,顾客常常抱怨:“你们能不能进一些耀眼的服装啊。”导购员只能道歉,请人家过些日子再来挑选。与顾客同行的朋友会劝了:“换一家店不就有颜色鲜艳的了?”“可是这家的款式很独特。”后面这句话,让我大受鼓舞,于是忘了顾客先前的抱怨,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服装,怡然自得。
自我陶醉的结果是——叫好不叫座。款式独特但颜色不受欢迎的那些时装,一挂一个月。虽然不乏顾客试穿,但穿完之后依然挂回原处,像被遗弃的流浪狗,没人愿带它们回家。
一般来说,样品挂上一周还未售出,就该立刻下架,否则会给顾客造成进货不畅的坏印象。但是,没人“认养”的时装怎么办?打折促销是绝不可能的。“蓝莲花”走的是高端路线,一旦开了打折先例,再有新款就别打算有熟客光顾了,谁愿买原价的?届时只能陷入进货-积压-打折-再进货-再积压-再打折的恶性循环。
想了很久,我在4楼隔着“蓝莲花”9个铺面的地方又租了个小门面,起了个古怪的名字叫“飞流直下”。把那些积压品,偷偷让员工运过去,先标个原价,再挂上大大的六五折标签,清货。
大约自己太小瞧顾客同志们的智慧了,爱美的女人对时装的记忆可称过目不忘,打折店偏偏隔旗舰店又那么近。不到一周,就有人神秘地问“蓝莲花”的店员:“那家'飞流直下'也是你们开的吧?怎么上周挂在这里的那条裙子,那边在卖七折?”
店员支支吾吾,于是顾客越发认定了自己的眼光,来“蓝莲花”顶多转上一圈,就一头扎进“飞流直下”挑挑拣拣。尽管“飞流直下”的生意很火爆,但因为利润直线下降,扣掉固定开销,几乎赚不到钱。
“蓝莲花”的经营越来越艰难。答应做我熟客的朋友,纷纷改行做了说客,劝我将“蓝莲花”赶紧易手。
我坚决摇头,怎能灰头土脸地转让?就算开店不是自己的强项,也一定要把这支st股变成绩优股,再功成身退。
但是,因为一天做不了几单生意,员工待遇成了新问题。大家开始委婉地提出加薪、跳槽的意向。我赶紧制定了高底薪低提成的刺激,员工又开始懒散——卖多卖少一个样,能清闲谁还卖力?结果,店里的生意还不如以前。
最后一个月的收支台账是:我一个月去了一趟法国一趟意大利两趟香港,进货投入82万元,营业额只有区区9万元!亏得不能再亏了。
损失还不仅于此,因为一心想打理好服装店,自己那个月推掉了一部戏的拍摄,暂缓了一本书的出版,谢绝了三个时尚派对的出席……
最终我下了决心,退掉了所有门面,遣散了员工。没卖出去的衣服,全部友情大赠送,剩下的一个包裹捐给了慈善机构。
通过这件事,我算是明白了:不在不擅长的领域赚钱。让一个没财商的人去经商,无异于赶鸭子上架,结果是,鸭子没上架,还拉扯倒了架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