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天地
资料搜索
振德,二十年我们一起走过……
发布时间:2014-07-24 点击数:334
来自五湖四海,她们不是企业精英,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振德员工。当初,怀着“打工挣钱”这一简单而又朴素的信念,使她们聚在了振德,在车间的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来年。她们有过对家刻骨铭心的眷恋,有过对孩子的揪心的牵挂,如今都已经融入到这个温情的大家庭里难舍难分。
二十年的春秋,二十年的风雨洗礼,振德已跻身成为同行的佼佼者,正是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劳苦的付出,才共同谱写了振德这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。
一
1994年3月,二十五岁的湘妹子罗香华踏上了绍兴这坐陌生的城市,来到了振德,走上了来振德的第一份工作----挡车工。公司创业之初,工作环境比较艰苦,纺织机的声音震耳欲聋,织造过程中的飞尘和设备故障时存在的安全隐患时时威胁着人们。但是罗香华没有太多地顾及这些,刻苦勤勉地学着织布机的每一道操作流程,不出一个月她就能独自操作着六台机器,每天穿梭于纺机之间,接头、开机。最难熬的酷暑天,整个车间象是一个大蒸笼,机台的热量加上”呯呯碰碰”的噪音,劳动的艰苦可想而知,但生性要强的罗香华没有退却,在挡车工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年多。后来,为了晚上尽多地照顾小孩子,她又转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岗位—手工折叠车间。没过多久,在一百多号员工的手折车间,罗香华的产量、质量一直名列前茅。
当我们问及她这些年来最困窘的是什么时候,不善言谈的她脸上有些沉重,她说,在她进厂一年后,儿子剖腹产出生,当时家中生活拮据,儿子的降生,,一万多元的医药费让她又是欢喜又是愁,厂领导知情后,赶到医院看望她,并及时为她解决了燃眉之急,出院后公司为她专门腾出了宿舍,方便她照看小孩子,在小孩子没能上学前,哥嫂三班倒时间错开,轮流着照顾孩子。香华停顿了一下,继续干着手中的活,眼睛里却有点濡湿,笑着说,其实这些也算不上什么困难,后来厂里都帮着解决了。因为心生感动,香华在以后的工作中,家—厂二点一线加班加点,尽情地挥洒着汗水,近些年来,不管是老乡还是朋友,都一次次的来请她去其它更高薪水的公司,但她始终都不为诱惑所动。是啊!还有什么比心生温暖而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!


二
陈德树,一位来自重庆的四川妹子,大大咧咧的个性,火辣辣的脾气,喜欢小声哼着歌曲,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笑。她向我们讲述了进厂十多年来感触最深的两件事:我们外来人员出来打工最难过莫过于春节回家,这些年公司早早地为员工买好了回家的火车票,回家的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漫长;振德是最早接纳外地员工子女来绍学习的公司,并在暑假期间派专人看管小孩的学习和生活,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。说起早些年的回家旅程,德树的情绪显得低沉而凝重,她回忆道:我们熬个通宵去排队,庆幸买到火车票,总算能挤上火车,但过道上都挤满了人,或站或蹲,(根本买不到座位票)整个车厢像是沙丁鱼罐头,空气中五味陈杂,一路的颠簸,胃里翻江倒海根本吃不下任何东西,下了火车后再要转五次汽车,如此折腾上二天三夜才能到家,现在公司为员工预约好车票只需一天一夜就能轻松到家,说完她爽朗地笑了。
最让这位大姐大心怀感恩的是儿子之前留守在家,来振德四年后沈总竭力为外地员工子女来绍就学一事奔波,才结束了母子分隔两地的生涯。
每天刚露晨曦,陈德树就早早地来到车间开始了一天的折片。洁白的纱布在她手中翻动,心中憧憬着生活的前景,这样一直到万家灯火时,懂事的儿子已做好了晚饭,德树才收工回家。能将儿子带在身边,一家人其乐融融,干活的苦与累真的算不上什么,如今儿子学有所成顺利地找到了施工员的职业,而且已经有了自已的女友,今年的冬天就要结婚了,她快要当奶奶了。她说,办完事我还来振德工作,我们一家都要继续留在绍兴。
听完她们的话语,我沉默了良久,郭敬明说:“幸福是什么?细节罢了。”我想在这个车间和我同事的大姐们是不会知道郭敬明是谁的,她们心中谈论的最多的应该就是自已家的孩子,别人家的孩子,今天菜市场什么水果比较便宜,谁谁谁又打扮得很时髦等等,和她们聊天的时候,我总是会笑得很开心,以前总是觉得她们的生活很乏味,很无望,但听到她们的笑声,我不得不承认她们内心的富足和快乐。这种生活模式给了她们亲切之感,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,并不妨碍她们内心藏着闪闪的梦想。
如今我们在这样明亮、干净舒适的环境下工作,我们还要一直干下去,就这么一句如是说。的确,对她们来说,这里可以称之为家,因为这里,记录着她们的欢笑与泪水,承载着她们的希望与梦想。
倘若有一颗如她们一般坚韧的心,我们又何患人生中诸多的风风雨雨。